中国古代虽然是一家,但是节俭的君主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对于开国皇帝来说,得天下不易,大部分都比较节约。清朝的道光也很节俭,但他带头节俭并没有起到净化全国社会风气的作用,反而闹出了不少笑话。这是怎么回事?今天,我要谈谈道光的节俭。
道光是清朝唯一一个以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其实他是嘉庆帝的二皇子,他的母亲是石蕊皇后,但因为嘉庆帝的长子早逝,所以他是嘉庆帝长大的第一皇子,他的母亲是第一任妻子,所以他事实上是嘉庆帝的长子。他生于乾隆四十七年。虽然他的父亲出生时只是一个普通的王子,但即使是普通的王子也是王子,他的出生注定是显赫的。然而,道光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他拯救了自己。他和福晋结婚后,他的福晋跟着他去救。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夫妻俩不吃肉,就让太监去外面买烧饼带回来吃。冬天冷的时候,夫妻俩喝着热水,边喝边吃。这样过完,家境好点的人就不吃蛋糕了。
当他成为皇帝后,道光发扬他的勤奋和节俭,驱使他的大臣们一起节约。龙袍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皇帝都这样了,大臣怎么会羞于穿新衣?所以,就像皇帝一样,穿着打了补丁的官服,所谓上上下下的效果!他上朝的时候,穿着破龙袍的皇帝高高地坐在上面,下面是穿着破龙袍的文武大臣。这个场景是什么样的?乞丐公会会议。有一段时间,北京打补丁的破布价格飙升,但新衣服的价格更便宜。北京的新官员甚至买不起破衣烂衫。我该怎么办?然后把你的新衣服弄坏,补上!皇帝的本意是自己以身作则,让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勤俭节约,把国家治理好,可是后来事情真的没有朝着皇帝想要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些住在深宫的皇帝是不可能知道的。
在古代,皇后的生日是一件大事,应该庆祝。但是道光帝的皇后是享受不到这些的,还有这样的老公。佟佳氏皇后40岁时,道光帝终于想起给皇后庆生。毕竟是一生,不庆祝也没什么意义。但是这个节俭的道光大师是怎么给皇后过生日的呢?嗯,只有两头猪被批准了。皇后生日那天,后宫的嫔妃和专门进宫祝贺皇后生日的贵族们,面前只有一碗卤面,里面飘着两块薄薄的肉。皇后40岁的生活就是这样,可见道光平时不会给后宫太多赏赐。平日后宫嫔妃都穿素服,不化妆。这没什么,但后来道光意识到,当他修补衣服时,太监会填满他的口袋。有一次道光和五营店的大学曹振勇聊天,问他给衣服补两个手掌要多少钱。曹说他要三钱。皇上一听,你的衣服补一掌真便宜,我两掌需要五两银子。通过这件事,皇帝知道宦官会给他衣服回扣,于是皇帝下令后宫的妃子都要学针线活,以后的破衣由妃子来补。唉,皇帝和宦官斗智斗勇,却苦了那些妃子。
除了学士曹振勇,其他大臣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给皇帝作秀,唯独他不是作秀。他和道光帝一样节俭。他有一辆破驴车,他让给他做饭的厨师来开。做厨师和司机,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这样可以省一个人的劳力。他每天骑着一辆破驴车,还背着一根买菜的秤杆。上朝后,他脱下朝服,去菜市场买菜。他担心菜贩子缺钱,他说他在砍价,经常为了一个钱打很久。这样的大臣,遇到道光这样的皇帝,君臣相聚真是没完没了,因为他们有***同的爱好!
曹经常在北京的各种餐馆打听价格,然后向报告,后者将外面餐馆的蔬菜价格与厨房的价格进行比较,发现厨房做的菜价格每次都偏高。有一次,皇帝问曹早上吃了什么。曹说他早上吃了四个鸡蛋。皇帝说一个鸡蛋要五两银子。你吃了四个,早上花了二十两银子!曹当然知道太监在糊弄皇帝,所以他说他吃的蛋都是他自己养的母鸡下的。那道光后来怎么样了?他下令在宫里养鸡,所有的蛋都是宫里养的鸡生的。
老实说,道光为惩治奢侈浮华之风作出了巨大努力。他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来制止奢靡之风。他在位30年,真的是30年修行,带头节俭。但到了他上台的时候,腐败已经渗透到清朝的五脏六腑,各级官员欺上瞒下,营私舞弊。依靠住在深宫穿破衣烂衫,算计粮钱的皇帝,怎么能杜绝腐败?更何况,道光本人正处于新旧文明的交替之中,却不知道世界的大势。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已经到达中国,但道光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当我得知英国是女王掌权时,我甚至问女王结婚了吗?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道光当政时签订的。道光想要改变,但他的视野总是有限的。看他重用曹振勇这样的大臣,就能看出他用人有问题。曹振勇的得意门生曾问他如何做官。曹真勇道:“无他,惟多磕头少说话。”就这样,曹振勇做了十五年道光朝的会稽。道光十五年,81岁的曹振永病死。他与道光帝在互相欣赏方面肝肠寸断,曹贞永在节俭方面也是如此,并谥号曹贞永为“郑文”。
曹振勇死后,道光又启用了张穆一家。与前者相比,张穆一家更能讨好皇帝。不仅如此,张穆A还利用道光的节俭收受贿赂。有一年,皇太后出生,皇帝想搞个大的,又怕花钱。大臣知道皇帝的心理,就告诉皇帝,皇太后的生日应该由臣民来祭奠,不用内务府花钱。听到这些,皇帝非常高兴,并命令张穆做好准备。穆彰阿做了什么?他以庆祝皇太后生日为名,向各衙门勒索钱财。每个官员都掏出自己的口袋,最低级别的官员是120。为了给慈禧太后准备生日,仅张穆一人就花了一千零二千美元。道光任命了这样一位大臣,并把这样一位大臣视为心腹。无论他多么节俭,无论他多么负责,他都无法杜绝腐败。反而越来越腐败,他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