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小品 - 《围城》人物介绍

《围城》人物介绍

钱钟书在写《人、兽、鬼》的时候,似乎仍然醉心于讽刺和调侃,妙语连珠,寓意深刻,但人物形象仍然模糊不清。而《围城》除了由李、曹元朗、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勾勒出的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漫画人物外,还有方鸿渐和这两个独树一帜的人物,值得珍惜。方鸿渐是一个被动、无能、不稳定、经不起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缺乏直面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的理性、信念、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不是一个卑鄙的人,他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他想维护一点作为人的尊严。上不去下不来,很尴尬。许多学者将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联系在一起,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他思想上的觉醒和行动上缺乏勇气和历史条件,“被围困者”的悲剧在于他的平庸。“多余的人”会给人前卫、英雄的时代感觉,而“被围困的人”和我们一样,都在徒劳地寻找作为普通人的解放或依附。

正如无用的贾宝玉几乎是《红楼梦》里唯一的好人,方鸿渐也是《围城》里最好的人——也许除了唐晓芙。整部小说中,只有一个唐晓芙,纯洁可爱。这是因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幻的、难以捉摸的,所以她是一个幻象。但是任何有真实感的人都是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方鸿渐比里面的人都厉害。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者英雄的天下,懦夫注定失败。所以,方鸿渐这种不恶不英雄,不与世争,不助人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反差。《围城》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守财奴”写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作者琐碎的知识和经历拼凑出来的一些琐碎的情节。一般来说,一部情节琐碎的书,要想成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必须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钱钟书的《围城》确实把语言运用到了最高境界。所以,读《围城》不能像读普通小说一样,只关注剧情而忽略语言。那样的话,《围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围城》中的妙语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部分,也是最值得欣赏的部分。

善用比喻

《围城》中有三种绝妙的比喻。一种是写风景和事物的真实形象比喻,让人感觉舒服,恰到好处。第二,抽象的思维和感受与具体的形象相比较,或者相反,让人感到新奇和神秘。三是利用喻体与本体在价值层面上的强烈对比逻辑,对客体进行嘲讽和贬低,使作品更加诙谐幽默。

开篇一段“夜如油浸纸,化为半透明体。它被太阳拥抱,无法分离。也许是被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褪去后的夜也是红的。”这句比喻夹杂着拟人,整体流畅自然,没有任何矫饰。这是第一个比喻,在书上很常见。比如在去三闾的路上,有五个人描述“雨越下越大,水渍流过丝丝,河面上的水涡像青春痘和无数的麻点,随着出生不断消逝,雨线更密,光滑的水面上仿佛长出了长发。”“年龄”用在雨里,可以说只有钱老师一个人用得好!于思米说水面上有“长毛”,形象更新颖,但恰到好处!

比较常见的是第二个比喻,这也是本书的亮点。方鸿渐留学归来,“衣装回国”震惊了家乡的小县城。先是在报纸上发表新闻,后被邀请回母校作“西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及其回顾”的学术报告。鸿渐在县省立中学演讲时,说中国社会只有鸦片和梅毒能坚持,使录音的女孩子“脸红停笔,仿佛听了鸿渐最后一句话,圣母的耳朵当众失贞了”。耳朵之所以失贞,是因为耳朵说过污言秽语。这种换位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

本例将抽象变为具体,采用了以虚为实的手法。书中还有一些把具体变成抽象的说法,把具体的感受和抽象的形象做比较。比如第一章“孩子两岁以下,塌鼻子,两只斜眼,高眉毛。他们离得那么远,害相思病。”把眉眼之间的距离比作隔空相思,真是妙不可言。

第三个比喻有很强的讽刺作用,关键在于他使用的交通工具。车辆与本体的强烈对比所形成的效果真的很神奇。作者在嘲讽李时说,他“脸上少了那副黑框眼镜,大眼睛像剥了壳的水煮蛋”。眼睛和鸡蛋无关。作者认为普通人不会思考,用夸张的手法讽刺李,令读者感到厌恶。他还讽刺说自己是“一个如冬蛰的冷血动物,因春风得意,竟当众夸奖顾先生”,更加突出了李的性格特点。

钱钟书曾在他的《旧文学四论》中指出,“隐喻是文学语言的基础”,“隐喻”包括两个互补的因素,其中事物有相似之处...这是有区别的...差异越多,相似之处对比越多,差异越多,组合越出人意料,比喻越新颖,效果越高。“对比较比喻艺术的深刻研究,加上高超的想象力,使他在小说中形成了许多脱口而出的隐喻。

心理描述

钱钟书在《宋诗选序》中说,文学作品要“传达人物未表现的心理”,《围城》是他这一理论的最好实践。大部分成功的文学作品都要有一个成功的心理描写,但钱钟书的心理描写与众不同。关键在于“宋传”和“未公开”的心理。在方法上,一种是用剧情音乐传达心理,调动一切看似无奈或破坏中心场景的琐碎细节。比如最后一章,方鸿渐跟孙柔嘉吵了一架,要回家替柔嘉解恨。柔嘉正跟姨妈说鸿渐的过失,怕他听见。其实方鸿渐没听见,只好虚拟:“你知道的,我不用说了。”结果柔嘉心虚道:“不是冲你来的。谁教你偷听的?”这等于承认她在背后“糟蹋”方鸿渐。结果,即将向妻子低头的方鸿渐和一心要给丈夫找个好工作的孙柔嘉越吵越多,最后到了“分不开”,不欢而散。第二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比喻来传达人物的心理。比如赵第一次见方鸿渐,赵“得意地从头到脚打量他,仿佛鸿渐是个拿着书单的幼儿园读书人”,充分传达了赵对方鸿渐装腔作势的鄙视,因为一方面赵是真的在乎方鸿渐,因为他在追求苏小姐,另一方面也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另一方面,他知道方弄了个假医生克莱顿,还在报纸上。接下来,”他的表情像鸿渐化为空气,眼里没有这个人。.....鸿渐真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像五更鸡叫时的鬼,或是道家‘不见则不立’的道理。”

上面的例子也说明了钱钟书的一大特点:比喻。我把隐喻理解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整本书中被广泛使用,二是它最初的定义,即比喻接踵而至来描述同一件事。钱钟书比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总是与心理描写相结合,充满了高深的学问和风趣。在上面的例子中,抽象的道家思想被用来描述一种心理感受。机智加上口才和比喻,集中在方鸿渐为自己做错的事辩护,比如给和苏小姐的信。举个最简单、最微型的例子,赵称方鸿渐为“同情哥”,因为他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时叫同事,在同一个地方读书时叫同学,情人叫同情。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逼真典型,心理描写生动传神,让读者心电感应;对人性和文化的批判,手法幽默,精神内涵深刻。这些大多是由于巧妙的比喻。比如用火柴点燃车灯的那一段,“连划几根火柴,只点燃的心里的火就直了”(据记忆,可能有个别错别字与原文不符,下同);再比如坟墓后面的门,“进不去的入口,去不了的地方”等等。诸如此类,妙语连珠,深入脑海,不仅记住了这些优美的句子,也记住了这些优美的句子所描述的人和事,以及这些人和事背后深刻而浩瀚的隐喻。《围城》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批判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国家政治和众生相的弊端,包括上海西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大陆农村的落后闭塞,教育界和知识界的腐败堕落。第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饱受外来崇拜之苦,但传统文化在他们骨子里起着主导作用。方鸿渐是“新儒家林”中有正义感的人物。他出国留学的目的是“炫耀门庭和魅力”,以便与前朝相比,花钱捐官。他懦弱的性格和悲剧的结局是传统文化造成的。李、韩、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劣、无聊、虚荣、争斗,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不用说,方豚翁这个封建遗风,就是臣服之下暗藏心机的。

你还能在她身上看到老式女人的面孔。作品通过对这些人物病态人格的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个层面是对生命和现代人命运的哲学思考,深入到人文主义的形而上层面,如对人的基本生存状况和生命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源和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探讨。钱钟书夫人,江洋,在电视剧《围城》!标题写着:“围!主要内涵是城市周围的人想逃,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人生的愿望大都是一样的。小说也多次指出“围城”的含义。它告诉人们,生活就是“围城”,走了又走,没有了游戏,就有了永恒的迷茫和困境。作家在《围城》中提出的问题涉及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困境,具有普遍意义。

多层蕴涵

一方面,作者描绘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在当时的抗日烽火中渐行渐远。虽然他们都是留学归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与传统势力和观念作斗争的勇气,结果连自己的人生都把握不住。如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庸俗贪婪的学术骗子李,温顺下藏心机的等...作者以诙谐幽默、温馨讽刺的手法,剖析了这群人的人格和道德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因此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文人。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要理解这个意思,我们需要先理解“围城”的含义。作品在人物对话中得到提示。

在第三章中,楚沈明说,有一句古老的英语谚语:“婚姻就像一个金色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在里面,笼子里面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离开,离开,就没有游戏了。”苏说:“在法国也有一种说法。然而,它不是鸟笼,而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跑。”

方鸿渐在第五章说:“我还记得那次楚或苏小姐讲‘围城’。最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这种感觉。例如,我真的很想去三闾大学,所以我接受了聘书。最近越想越没意思。这个时候,我恨自己没有勇气回上海。过了这一次,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婚,但是我觉得你真的娶了苏小姐,品味和你一样好。狗为了追求水中骨头的影子,丢了嘴里的骨头!我如愿以偿地和爱人结婚了。我怕那时候,我会为再也看不到的影子而难过。”

从结婚到感觉生活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似乎在刻意和他作对,总是和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给了他一个妻子,他却也受到了“灾难”的眷顾,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他不想拿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买了假文凭来弥补;他不爱迷恋自己的苏,爱上温柔乖巧的,却因误会而分手。当他到达大学时,他不想为了达到心理平衡而在简历上填写一个假学位,但他被外语系主任韩排除在外,他也是克莱顿大学的博士。他怕和孙小姐谈恋爱,却稀里糊涂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一些人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和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它解释了人生荒谬的哲学命题;也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奋斗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诞是他们的精神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个理解都有道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隔绝,与时代结合不紧密。我们不可能像其他小说一样,通过对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分析来考察小说的主题。虽然有评论家认为小说在开头指出了时间──1937,结尾指出了1939,但整部作品的背景是抗日战争,因此对三闾大学内斗和官场腐败的描写“显示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这可以看做是一种解读,但有被迫说出来的嫌疑。作者在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的是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和某一类人物。”他没有刻意突出时代。阅读时,他可以直接阅读文本,不应该依靠政治和时代来理解小说。

《围城》是一部学者小说,他的语言反映了钱钟书作为学者的一面。虽然有些地方看起来是在刻意炫耀他的才华,但总体来说,并不让人觉得枯燥,因为很多文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经常散发出机智,不断有新颖的比喻和警句,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围城》的直接背景是1937和若干年后,是中国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是,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和军舰下,中国被迫与世界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对抗、碰撞、冲突乃至交汇和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在大量的留学生身上——钱钟书就是其中之一,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通晓中西文化的大学者,钱钟书几乎不可避免地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书末,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家庭(婚姻)的失败后,感叹在小城镇怕人争,到了大城市却恨人冷漠。即使是一只微小的虫子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群中的孤独,热闹中的苍凉,让他和很多生活在这个岛上的人一样,心灵就像一座没有堤岸的孤岛。

这里明显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对生命的感叹。而这种文化困境和精神困境,发生在没落的老板中国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激烈冲突中,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发人深省的画面:路过一家外国面包店,厨房的窗户里灯光明亮,照在各种糕点上。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站在窗外,目不转睛地看着橱窗里的东西,胳膊上挎着一个篮子,手里拿着一个粗糙的泥娃娃和一张粘糊糊的蜡纸。

还有书末著名的祖钟,方鸿渐父亲送给儿子儿媳作为结婚礼物的珍贵钟,还有“只慢7分钟”的“非常准”的钟。现在已经慢了五个小时:这个过时的计时不经意间包含了对生活的讽刺和悲伤,比所有的语言和所有的微笑都要深刻。(第359页)

一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描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精神危机,而中国也有人说它显示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救不了中国的主题。这一切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钟书似乎并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侧重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羞耻,更侧重于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尴尬和困境。在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上,《围城》主要讲的是“围城”的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越了狭隘的个人经历、国界和时代的划分,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的深入思考,也凝结了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的基本根源的历史反思。《围城》因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而被许多人誉为现代学者。这种讽刺有时代和人性的原因,也有钱钟书个人的原因。

先说个人原因。钱钟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同时他也是一个最纯粹的学者,对学问的投入是最深的,在学术上容不得任何虚伪和权谋。在这种注视下,一般的所谓“学者”都很难可笑。比如他经常讽刺文人抄牌。《围城》里的一号丑角李,有一个铁皮卡盒。其实一个老师肯下功夫抄牌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但在钱钟书看来,读书不放在脑子里就是一个大笑话。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与碰撞的历史平台,这是钱钟书关注的重点之一。一种是用现代文化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比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国是方的,所以洋人是圆滑的,所以他主张地是圆的》。二是机械地嘲讽西方文化,“就像中国第一件裁缝抄的西服,在洋人的旧衣服上打了两个补丁,做在袖子和裤子上”,如曹元朗在《爱与恶》(艾略特)、《荒原》中对“菜与伴”诗的模仿,再如买办张的《杨敬斌》。三是探讨在吸收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中的荒诞。比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说,“几百年来,整个中国社会,只有两个西方的东西存活下来。一个是鸦片,一个是梅毒,都是明朝吸收的西方文明。”另一个例子是三闾大学的导师制。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在克莱顿大学有名的假博士,体现了人性的欺诈、虚荣、软弱、无奈。再比如李偷烤地瓜,陆子潇拿着国防部和外交部的信封虚张声势,范小姐假冒作者把自己不会用的英文书籍送给自己。读者扪心自问,似乎不仅是这些人做了这些事,有时候也包括他们自己,就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特征一样。

看《围城》的时候,你会笑,知道吗——不笑的人不用担心是不是忘了笑,你只是忘了幽默。幽默不一定要用笑来表达,所以笑不笑就不知道了(详见开玩笑钱钟书)——所以是会心的笑,不够,还要脸红的笑,对着书里的人笑,对着身边的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