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贝在海底进食时,外壳张开,沙子、寄生虫等异物偶尔落入,外套膜受到刺激,于是分泌出珍珠质,将落下的异物一层一层包裹起来,使其变得光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亮湿润的外层。根据这一原理,养殖珍珠是利用插核技术将圆珠插入贻贝中而形成的。
一般认为,贻贝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受某种刺激而迅速分裂增殖,逐渐包围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并在刺激源周围逐层逐渐分泌珍珠质,从而形成珍珠。所以形成的珍珠是球形的还是非球形的,取决于珠光体能否在刺激周围均匀堆积。
综上所述,天然珍珠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沙子、蠕虫或蛾窝等异物意外侵入贻贝外壳,与外套膜的一些表皮细胞一起落入贻贝的结缔组织中。表皮细胞分裂增殖成珍珠囊,包围异物,分泌珍珠质,最终形成珍珠。这样形成的珍珠是有核的。
另一种是外套膜的一部分表皮细胞组织因病变或损伤脱离原部位进入结缔组织,分裂增殖形成珠囊形成珍珠。这样形成的珍珠是无核的。
▲特点
珍珠和贻贝的内层是一样的。其形状多变,可分为规则形和不规则形。规则的形状有圆形、半圆形、馒头形、椭圆形、长方形、杆形、扁圆形、梨形等。不规则有核珠的形状随着核的形状而变化。除了可以描述的规则的以外,所有的无籽珠都是不规则的。
珍珠的硬度为3.5-4.5,高于铜(3),与铁(4)相近。
淡水珍珠比重约为2.70,优质珍珠比重略大于2.65-2.68,劣质珍珠比重较小。
珍珠的弹性取决于其中甲壳素的含量。让一颗珍珠从70厘米的高度落下,让它自由地落在玻璃板上。一般珍珠的弹跳高度在37厘米左右。而且优质的珍珠反弹高度更高。
▲优缺点
珍珠的质量,颜色和光泽是最重要的标志。珍珠的颜色一方面是由珍珠表面和内部的光反射和光干涉产生的,也与珍珠所含的各种色素和金属元素的体色有关。光谱分析发现,金黄色和奶油色珍珠含铜和银较多。肉质和粉红色的珍珠含钠和锌较多;白色和粉色的珍珠含有更多的锰。因此,珍珠的色泽可分为白色系、粉色系、黄色系和蓝色系。一颗圆珍珠的颜色是从一个球面上发射出来的,它的颜色不仅随光源的种类、强度和背景而变化,还随光源和观察角度而变化。
可见,珍珠的颜色与水中的化学成分以及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珍珠的颜色在不同的水域或珍珠蚌的不同垂直深度是不同的。随着蚌龄的增加,颜色略有加深,但颜色的系统性变化不大。另外,珍珠的颜色和珍珠蚌本身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的。贻贝的壳色为黄色,珍珠以黄色为主,但也可能同时出现其他颜色,可能是同时吸收了水中的金属元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