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时人谓包大人,真名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64岁时病逝。作为中国古代铁面无私的清官代表,不只是他的断的案子,蒙在身上的悬疑亦很多,很值得作家们运用文学手段去推理一下的。比如,包公的脸为什么是黑的?这个近千年的悬疑案,一直引起了大家兴起趣,现在小学生的脑筋急转变、招聘企业面试的智力考题,时不时会翻出这个问题。虽然史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合理解释,但并无令人信服的定论。我觉得,如果弄出一本《包公的黑脸之谜》,也会大受读者青睐的,是不是?
根据现在的考研,包公的脸并不黑,黑脸之谜无非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象征,是一种“神化说”;还有是舞台表演的艺术需要,刻画人物形象的需要,从民间黑脸忠、白脸奸的说法中,升华清官的魅力,是一种“戏化说”,《铡美案》、《赤桑镇》、《灰阑记》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戏曲段子,让包公一“黑”到底。当然,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包公的皮肤本来就是黑的说法,这“与生俱来说”是最早的解释之一,但这也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
人们的印象中,包公是河南开封的,其实他是地道的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人,合肥包公的遗迹也不少。2004年,我从南京去合肥参加设在包河公园内的合肥亚明(已故安徽籍著名画家)纪念馆开馆仪式时,特地去看了包公祠、流芳亭等处,特地留意了这里的包公画像,看到包大人的脸既不黑,额头正中也没有月牙形瘢痕。合肥当地的文人给我介绍,黑脸包公那是戏剧化的人物形象。从北京故宫的馆藏包拯画像也可以证明,包大人面目并不怕人,有老者的慈祥,当然不失清官的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