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它只有受害者。无数受害者”
——摘自
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一些日本人对日本在战争中曾经犯下的罪行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讳莫如深,要么无视他,要么拼命开历史倒车。经历战争的老一辈人逐渐死去后,他们的后代,以及他们的后代,其实都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战后的和平主义宪法给日本带来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和平,也为日本再次走上错误的道路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战后大多数人选择了遗忘——忘记不光彩的过去,却依然怀念自己的伤口——而日本则离开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这些也让后人的认知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对战争的认识是从军事杂志、历史小说、电视上的新闻图片、战争电影中获得的,或者是从老一辈人对战争创伤的纪念中获得的;这种认知日积月累,产生了一种纯粹的受害者意识,还有一种就是对战争的浪漫想象。
人们一直在重复这两种对战争的认知,而且这种趋势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三阿道夫斯于1983年初开始连载,1985年被收藏。它没有在漫画杂志上发表,而是在著名的时事新闻杂志上连载;这部作品已经超出了普通漫画的范畴,面对的不是普通漫画读者。虽然获得了第10届演讲会漫画奖,但在日本的知名度并不高,这大概不是因为它对战争的绝对批判态度。相反,也有很多以“批判战争”为主导思想的动漫作品,其中不乏知名度广、商业化大获成功的例子。平的
真正涉及到二战题材的作品中,吉卜力的和冢坂修的〈那年夏天很长笛〉可以说是总结了认识的一个方面。诚然,日本人民在二战期间,尤其是二战末期遭受了可怕的伤害,纪念这些伤害是恰当的。但是,那些一味强调自己的伤口,把它夸大为整个战争的作品,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地躲在自己的伤疤后面,以逃避道德责任和反思?无知扭曲了人们对战争的印象,然后,逃避之后,就来了对战争过分浪漫的美化。松本零士的,选择了几十个二战时期的小场景,讲述普通士兵的故事;平心而论,这真的不是一部军国主义作品。事实上,松本还在他的漫画中指责军事部门和政府在很多地方发动战争,导致无辜的人白白失去生命。然而,可怕的是,松本零士原本就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所以他对二战的视野完全缩小到了“帅”的武器装备,以及假装哀叹在战争中互相厮杀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热血”和“青春”,而不管他们的立场如何。
和(如龚的《猪头军》)、和一样,都是老一辈的漫画家。但是和1928年出生的手冢相比,松本小10岁,宫崎骏小13岁: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战争结束时,松本和宫崎骏分别只有七岁和四岁,完全不懂事。战争的记忆永远不会像手冢治虫那样令人难忘。他们的浪漫主义在宇宙或者其他世界是很好的,但只能说极其不适合二战的战场。把战争浪漫化,松本只是一个代表;在这里我们是<星体世界>系列更重要的是,任何有理智和良知的人都应该坚决唾弃它:前者的种族主义和专制思想简直令人厌恶,至于后者,甚至没有必要提及这种完全还原的东西。虽然以日俄战争为背景,但绝对不是“为军国主义”什么的,简直是极其愚蠢无知。喜欢说实话,这样的漫画还不如上面说的那些垃圾作品,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让我们把视野扩大一点。在我们的印象中,在所有与战争相关的动画作品中,哪一部不是带着浪漫色彩看的?很少。宇宙中飞舞的七彩光束和狂野的马戏,一个接一个爆炸的华丽火球,把战争简化成英雄抱着心爱的女人最后杀死Boss的幼稚的RPG式过程——我不是说这些不应该存在,用浪漫的视角来描述战争也不只是在动画领域,只要不涉及现实政治,当然没有问题;然而,我们在“享受”战争,用咖啡享受美感的同时,是否能在心中保留一些超越美感的东西,认为在华丽的艺术手法背后,每一个爆炸的火球其实都意味着许多生命的丧失,许多家庭的悲剧?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记得那几部描写战争带有浓重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虽然它们的商业化程度可能还不如一些垃圾作品。我们记住了装甲骑兵波特莫斯,记住了维纳斯之战,记住了三个8字头的OVA高达的。提到它们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品,在它们之上,我们要记住三个阿道夫。我想借用美国报纸对…的评论
——漫画最后两章,二战已经结束30年了。从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无休止的血腥复仇,历史一次次重演,一次次完成令人叹息的循环。手冢治虫直到二战结束才收笔,而是把结局放在了现在还在循环播放的以色列-巴勒斯坦,让漫画有了开阔的视野和真实感。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仅仅因为被屠杀、被践踏,就对加害者甚至另一个无辜的民族进行报复,那他和他所憎恨的加害者有什么区别?——当我看到书的结尾时,眼前只有几张图片,却能让人终身难忘:废墟和枯树,一排排墓碑。这一系列的复仇和战争带来了什么?最后还剩下什么?遗憾的是,即使在今天,我们也无法给出答案。
面对日本在二战中的暴行,手冢治虫毫不掩饰。漫画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军国主义统治下的高压政策,狂热的民众,野蛮的军队,战争和屠杀。对于发动战争的人,他用最锋利的批判武器,把他们的画皮刺得粉碎。希特勒的死被手冢治虫讽刺地描述为:谁用刀,谁就死在剑下。当他的死影响到半个地球之外的考夫曼时,这甚至强烈到不能被称为讽刺——这只是最残酷和最悲伤的现实。要知道,虽然第三个阿道夫的出生证明从头到尾都是一条线索,但漫画的主旨并不是像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样描述双方争夺文件的过程:这部漫画在1985年5月30日结束连载,连载中手冢治虫因病住院,所以在单行本出版时大大增加了后半部分——1989年手冢治虫去世。作为手冢治虫所有作品中最具政治倾向的作品,《三个阿道夫斯》从此变成了历史天平上的一个沉重的砝码,压在读者的心头,压在与战争绝对对立的天平的一端。
《三个阿道夫斯》在日本的舞台是神户,作者童年时(与漫画描述同期)曾在此生活过,非常熟悉。他画的一切都那么真实,从民俗风情、街头海报到交通地理,大部分地方还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在他不懈的追求和奋斗过程中,手冢的形象逐渐与他重叠。战争期间他把所有的思想感情都放在了他身上。他们一起创造了这样一部伟大的巨著,用七本短小的书记录了两个帝国的兴衰。手冢治虫勇敢地转过头,直视他所走过的时代,告诉他的读者,我们应该反思。-反思什么?还是那个永恒的问题:德国和日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是对一个野心家的个人崇拜,是一种为宣传而创造的“爱国主义”,是对一种极端思想的信仰。每个人都相信只有自己才是正义的,但是谁有权利为了自己的正义而去剥夺别人的生命和自由呢?……
所以,斋曹平在漫画的最后说:“希望读者能思考一下什么是正义”;所以在书中最悲伤的故事里,手冢治虫也是借本多方之口说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非得鄙视或讨厌别人才算爱国?我不敢学。”
1945年初,美国飞机开始大规模轰炸日本。在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大阪的工厂里,手冢治虫作为一名学生工人正在被“勤奋动员”。战争结束的日子改变了他的生活。什么是战争?人生是什么?他的经历比后世所有的漫画家都要深刻:是亲身的、实践的经历。看看手冢笔下被炸的珍珠港和大阪。这就是手冢治虫眼中的战争:残酷,恐怖,充满死亡,与所谓的浪漫无关。他对轰炸的描述和叙述是任何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写不出来的。他的许多同学在防空洞中丧生。战争结束前夕,手冢治虫从大阪走回家时,在漫长的道路两旁看到了人间地狱...不,那是地狱之外的“世界末日”。那种场景会永远留在他的脑海里,在很多漫画中都有表现,有时是对生命的赞美,有时是对战争的控诉,对死亡的反思。
事实上,最根本的问题,正如田中芳树的杨威利所说: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可以分为两种思潮。当人们说真理比生命更重要时,没有什么比生命更有价值了。当人类想要发动战争时,他们会用前者作为借口,但当他们想要结束战争时,他们会用后者作为借口。几千年来,都是这样重复的...我就想,流了这么多血,当量是多少?”
在被火鸟带走之前,手冢治虫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伟大的故事。对于那段历史,最有权利叙述的不是易,而是本人。这个故事留给上帝来讲真的很合适。只有用他深远的眼光和慈悲的胸怀,才能把历史的本质表达得最透彻。漫画选择了一个小舞台,却包含了战争中的一切:从过去“仿佛象征着日本未来命运”的空中零的轰鸣,到终战圣旨响起那一刻日本上空的抽泣,以及随之而来的崩溃感和冰冷的寂静。那就是那个时代,那就是我们的历史。在战争的废墟上,死者被埋葬,生者还得继续活着,新的生命从已经失去活力的母体中诞生;万物生老病死,循环不息,构成了天道的巨大循环。
如果一个人以前只读过手冢治虫关于青少年的漫画书,当他第一次读到《阿道夫斯三人》时,他会对这种严肃而现实的绘画风格感到惊讶。他画漫画时,手冢治虫不再需要迎合儿童的欣赏兴趣,可以把手中的画笔发挥到极致;漫画的线条简洁圆润,人物画风除了两三个特例,不再戏剧化和夸张。到了晚年,他的绘画技巧更是炉火纯青,作品中出现的上百个人物,包括只露过一次面,再也没有出现过的比特部分,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对于漫画要表达的主题来说,这种写实的画面是不可或缺的外壳,而画面又反过来衬托故事。一个漫画家能有这样的水准,可以说是到了极致,无人能比。
私底下看日本漫画,《三个阿道夫斯》可以称得上是手冢治虫一生中第二伟大的杰作,第二伟大的作品。在所有漫画中,仅次于如果把漫画比作一个人的话,三个阿道夫斯是所有人中最伟大的(而火鸟是神)。这部漫画不应该被忽视或遗忘,它应该为所有人所知;人们应该听听手冢治虫的反思,想想作者想通过漫画告诉我们什么。同时抬头,看到灵魂在存在层面上折射出的耀眼闪光。
这部漫画的日文原名是Aufrufanadolf,手冢治虫在最后两章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呼应了这个主题。如果用第35章出现的海报标题,可以翻译成告诉阿道夫;但实际上,当你看到最后一章的小说时,你就能明白,这个名字最好简单地翻译成告诉阿道夫。但不知什么原因,台湾省中译本的译者最后用三个阿道夫斯做了整篇文章的标题:也许是商业原因,他觉得这个名字更通俗,更容易被大多数读者接受?虽然就结果论而言,只要这个改动能让更多的人去看这部漫画,那就是好的,但同时也必须承认,这个翻译确实偏离了原意,也略微削弱了《回声》在漫画中的巧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