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出生于江苏东海。他原名华子,号秋实,进入北京大学后改名为子清。1920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参加过五四运动,教过五六年中学,1925任清华中文系教授,做过系主任。1931留学英国,漫游欧洲,第二年回国,回到清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学校南迁,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胜利后回到北平和清华,死于1948。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创作影响最大。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应该是第一个推荐朱自清的。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描写景物和情感的篇章,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部分,以真挚的感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月下秦淮河灯火辉煌,原画凌波与游人的愉悦和憧憬相融,而山歌者歌唱所产生的失望、矛盾和幻灭感,则意味着“美丽的夜景也随之消减”。
写景融情于景,叙事化意于物,这是朱自清散文的感人之处。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系和风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