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生活习惯
2.形态特征
3.分布范围
4.育种技术
5.营养价值
生活习惯
泥鳅喜欢栖息在静水的底部,经常出现在湖泊、池塘、沟渠和稻田底部富含植物残体的泥面上,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25-27℃,应该是暖水性鱼类。当水温上升到30℃时,泥鳅就潜入淤泥中度过夏天。冬季水温降至5℃以下时,钻入泥中20-30厘米深度越冬。
泥鳅不仅能通过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道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塘底部的污泥、腐殖质等物质腐烂,造成严重缺氧时,泥鳅还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通过嘴直接吞入空气,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慢慢下潜时,废气从肛门排出。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浮出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所以西欧人称之为气候鱼。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时,泥鳅钻入土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肤不干燥,靠肠道呼吸维持生命。次年水涨,我再出山。
形态特征
泥鳅小而细长,前端近圆柱形!腹部圆,后端平。身高与体长的比例为1.7: 8。
泥鳅头部尖锐,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部长度小于眼后部。嘴小,下等,马蹄形。嘴唇柔软,有细密的皱纹和小突起。眼睛小,被膜覆盖,上侧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泥鳅的体表富含粘液。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灰黑色,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淡黄色。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泥鳅背鳍无硬刺,有3个不裂鳍,8个分支鳍,***11鳍。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大约是前鳃盖后缘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离腹鳍较远,腹鳍较短,起始于背鳍基部的中后部,腹鳍不到臀鳍。尾鳍是圆形的。胸鳍、腹鳍、臀鳍呈灰白色,尾鳍、背鳍有小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明显黑点。
分布范围
在中国,除西藏林芝地区外,河流、沟渠、水田、池塘、湖泊、水库等天然淡水区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中国西部的伊犁河(从东到西,全国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人口不断扩大,与哈萨克斯坦著名湖泊巴尔喀什湖相同。在赣江支流元河流域、江西萍乡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而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这种趋势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呈现。泥鳅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很大。
育种技术
1,放养泥鳅种
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的泥鳅鱼苗280-300斤,300条/斤。放养前用3%-4%的盐水,在水温10-15℃浸泡消毒15-25分钟。
2、水质管理
池水颜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 ~ 25cm,pH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mg/L以上,及时用蜗牛和微生物制剂改善水体。
3、饲料投料
要求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度在2.3mm以内,水温65438±05℃时投喂量为池中泥鳅总重量的2%,水温20 ~ 28℃时为池中泥鳅总重量的3% ~ 4%。一天喂三次,喂饲料时遵循四定喂的原则。
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三次巡视池塘,观察水质变化和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做好防逃工作。
5、疾病预防
每公斤饲料中加入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 2克,混合均匀后投喂,每月1次,一次投喂5天,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预防泥鳅气泡病时,需要检测池内各种气体的饱和度,以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如果泥鳅有气泡病,可以在全池洒5 mg/L盐水,排出部分旧水,补充新水。另外,全池每立方米水喷洒0.7 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物(5:2),防治轮病和舌杯病。
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
泥鳅体型虽小,但分布广泛,一年四季都可以在任何水域捕捞。它生命力强,资源丰富,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规模产品。泥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高于一般鱼类。还含有脂肪2.8-2.9克,100-117千卡,51-459毫克钙,154-243毫克磷,2.7-3.0毫克铁,维生素B1。
营养分析
泥鳅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含有一种类似二十烷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因此对老年人和心血管病人有益。泥鳅和豆腐一起煮,有很好的滋补和食疗作用;用来解渴:泥鳅、鲜荷叶用来煲汤。
药用功效
泥鳅性平,味甘。具有温中化湿、治痔、壮阳止汗、补中益精、补血的功效,是治疗急慢性肝病、阳痿、痔疮的辅助佳品。此外,泥鳅皮分泌的粘液,即所谓的泥鳅滑液,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尿路梗阻、便血、痈肿、中耳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