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水塔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破土动工,宣彤元年(1909)竣工。它是由英国工程师摩尔设计和监督的。水塔现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闹市区。水塔原是韩震吉吉水电有限公司宗关水厂的一大配套设施,是一座规则的八角形七层建筑:主体有六层,西南突出的楼梯间上面有钟楼,是主体之外的第七层。楼梯间有木制转门,可以爬钟楼(观景台),高4.58米。
水塔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长期以来,它承担着消防供水和火灾了望的双重任务。水塔建成后,汉口主要大街小巷都安装了防火门,有效改善了消防水源问题。在上个世纪,防火门经历了太平水门和消火栓的发展过程。
万一发生火灾,拉绳子拉响警报。
水塔顶部的消防观察平台由当地民间消防组织清河保安会的4人日夜巡逻。观景台上有一个警铃,重2240磅(1018.2kg),造价杨龙2102.5438+06元。现在这个警铃下落不明。
当时钟挂在观景台钢梁的承重梁上,梁的一端装有摇轮,用一根粗绳连接。拉绳子会让警铃前后晃动,发出噪音。每次发生火灾,按铃报警,老远就能听到。乱铃响30次后,按响数通知火区:响一次,洋货场到华景街;二环,新生路到前后花楼;三环,花楼到堤口;四环,堤口至四官殿;五环,四官殿到沈家庙;柳巷沈家庙到大王庙;七点,大王庙到五仙寺;八环,五仙寺至仁义师;九响,仁义师到桥口。另外,塔顶白天挂红旗,晚上挂红灯,表示失火。
水塔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观察着武汉消防百年来的历史变迁。1949年,武汉解放后,水塔重回人民怀抱。1998年5月27日,水塔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水塔,历经95年沧桑屹立在中山大道江汉路附近的标志性建筑,原名吉吉水电公司汉口水塔。是武汉最早的高层建筑、优秀历史建筑、一级保护建筑。
1906年,浙江商人宋邀请浙江、湖北、江西的10商人组织了一个水电公司。取“水火吉吉”之意,取名“韩震吉吉水电有限公司”。水塔和水厂于1909年8月竣工,同年9月投入运行,日供水能力500万加仑(27330吨),供水人口约65438+万。水厂的建立,当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规模被人翘首以盼,一度是武汉人的骄傲。
70年代以前,水塔是武汉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塔高41.3m,与江汉关、滨江防洪碑同侧。小时候,每当我走到它的脚边,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抬头看看。它的姿态是崇高的,和蔼可亲的,它的颜色是简单的,有吸引力的。透过院子临街的大门,可以看到里面停着“救火龙(消防车)”,还有穿着雨衣(防水衣)、套鞋(雨靴)精神抖擞的消防战士。看着他们出门出警时戴上头盔,敲响的警铃夹杂着刺耳的汽笛声迅速开路,紧张、敬佩、安全瞬间如交响乐旋律般回荡。
文革期间,水塔一度成为整个城市的新闻信息源。当时很少有报纸相继停刊,所有的广播都是一个调子。更敏感的信息往往首先来自水塔下的大字报栏。水塔附近的中山大道,以前是个小广场。在那里,我欣赏了无数的漫画、大幅的书法标语、毛笔书法,也剧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水塔还在默默的看着人们时而高兴时而愤怒的一切。就像一个见证了城市兴衰的历史老人。
我在武汉生活了48个春秋,却从未有机会亲自登上塔顶,触摸厚重的科技文化历史,远眺江城千变万化的繁华都市景观。资料显示,该水塔由英国工程师摩尔设计,光荣兴建筑厂施工。混合结构,7层。主平面为正八边形(或寓意易经八卦),每边长8.2米,西南突出的楼梯间为正方形,长4米。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塔楼共六层(楼梯间在主体之外7层),一至五层是房间,六层是放水箱的。因为建在湖泊沼泽中,塔基础深约15米,用混凝土浇筑。塔身的外壳,一层是花岗岩块,二层及以上全是红砖清水墙。每层有两扇木窗,高2.44米,宽1.18米,窗眉用砖线装饰。每层都铺有钢架支撑的木地板。塔的中心是一根特殊的法兰管柱,下端埋在地基下,上端由六楼的水箱支撑。桶形水箱,底径17.2米,壁高6.5米,由两块半英寸钢板铆接而成,水箱容量1477吨。水塔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城市中心的供水压力。该塔由198台阶的木制转门绕三根铁管盘旋而上,可登上钟楼顶部。原钟楼内有一座铸铜警钟。发生火灾时,用警铃的数量报告火区,白天挂红旗,晚上挂红灯。
看着日渐老化的水塔,我在想:如果人们不能亲自领略水塔内部的优雅,这座“优秀的历史建筑”又该如何体现?水塔的蓄水和观景台的原有功能被新技术取代,其历史、人文和建筑艺术价值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什么时候能成为武汉新的旅游景点?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岂不是两全其美?
汉口水塔在武汉人心中留下了不朽的记忆。
水塔在抗战时期还是宣传阵地。武汉失陷前,来自朝鲜的抗日义勇军利用水塔主楼的“高度优势”,在上面刷写了一个大大的抗日标语,离汉口一点距离就能看得很清楚。专家建议将汉口水塔建成消防博物馆。
(2007-01-10 07:48:14)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涂、通讯员李震)汉口中山大道上的水塔,曾是老武汉的第一立面。昨日,武汉文史馆馆长吴胜佳提交了一份将汉口水塔改造成武汉消防博物馆的建议。
汉口水塔完成于1909,高度约为41.32米。它曾经是武汉最高的建筑。当时承担着消防供水和火场瞭望的双重任务,是武汉最早的专门瞭望火场的瞭望台。1998年5月27日,水塔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水塔是汉口近代消防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武汉消防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吴胜佳委员认为,如今,水塔位于武汉市公安消防局大院内,处于历史文化建筑集中的江汉区闹市区。在这里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博物馆,可以进一步提升这个地区的文化品位。
据吴胜佳介绍,武汉有丰富的消防历史文物。前不久,700多件武汉消防历史文物在香港展出,这些文物都需要场馆进行展示和保护。
提案建议,尽快收集整理武汉消防历史文物,向社会征集原位于水塔顶部观景台的警铃等消防历史文物。此外,提案还提出,对水塔和裙楼内的商铺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按照保旧如旧的原则再现历史风貌,将展厅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特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