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爆笑笑话 - 写史书有哪些避讳?

写史书有哪些避讳?

史书中的避讳字

所谓避讳就是封建社会人们为表示对君主、官长、圣贤等身份地位尊崇之人的尊敬,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写文章时不直书其字,而用其他相关或相近的字代替的一种习俗。这不仅是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同时也给后来人在读史书时造成不少麻烦。兹将其简略归结如下,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缺笔

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

二、去字

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

这有两种做法:一是不留空;二是留空。所谓不留空,如现在的瑕县过去原叫瑕丘县,龚县,原叫龚丘县。为了避讳孔丘的“丘”字,便把“丘”字去掉,于是就成了瑕县和龚县。留空就是将讳字去掉,但留个空。比如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唐人把“王世充”写成“王 充”、后代的刻书匠不知这是避讳造成的,所以刻书时便把二字联在一起刻成王充,读者如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会闹出笑话。另外,还有些书将需要避讳的字空着,但均写“上讳”二字,比如《说文解字》一书在秀、庄、祜等字上,皆写“上讳 ”二字。其空字不注。这是因为东汉光武帝名秀,明帝名庄,安帝名祜的缘故。

三、改字

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

改字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由于避讳,不但不少人的姓被改了,名字被改了,很多东西都面目全非了,所以重点介绍一些此类避讳的例子。

1.改名姓

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丘原是一个地名,即是以今山东临淄(古称营丘)这一地命的姓(周武王封其功臣姜子牙于此,建立齐国后姜子牙的子孙凡住在营丘的,都以地名为姓遂为丘氏)。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这样,丘姓就和孔子的名字犯了忌讳,所以就改“丘”为“邱”了。

汉景帝名启,所以“微子启”改名为"微子开"。

《汉书》里,把“庄子”写成了“严子”就是为了避东汉明帝刘庄讳。如果不了解这一情况,就不知道“严子”是何许人物。

司马炎登基后,为了避其父司马昭的讳,“王昭君”改称“王明君”。

唐太宗叫李世民,为了避“世”字,徐世绩改名为“徐绩”,就连观世音也要改成“观音”。

唐玄宗叫李隆基,所以凡是叫什么“基”的,或和“基”同音的都犯忌讳,都不能用。因此把"姬氏"改为"周氏"。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知几"便不敢再使用自己的名字,而用其他字,称作"刘子玄"。

再如汉初的辩士"蒯彻",因汉武帝叫刘彻,史书上就把他改名为"蒯通",好像只有京剧里有一出《赚蒯彻》算是恢复了其本来面目。

2.改官名

汉高祖刘邦把“相邦”改为“相国”。

汉光武帝名秀,避秀字讳,改“秀才”为“茂才”。

隋文帝的父亲叫杨忠,所以隋朝时就把“中书”这种官名改称为“内史”,把“侍中”这种官改称为“纳言”。

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唐朝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唐高宗子李忠为太子时,改“中郎将”为“旅贲郎将”。

3.改物名

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镠 ,因为“镠”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为“金樱”;

和钱镠同时代的杨行密,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

4.改地名

秦始皇为避其父子楚讳,改楚地为“荆”。

晋愍帝司马邺改“建业”为“建康”。

宋真宗赵恒时,把北岳“恒山”改为“常山”。

5.其他

司马迁为避父司马谈的讳,把《史记》中的“赵谈”改为"赵同"。

东晋孙盛有一本书叫《晋阳秋》,是因为元帝司马睿有个妃子叫郑阿春,儿子当了皇帝后,就规定对春字要避讳,便改“春”为“阳”。《晋书》上的“阳秋”,其实就是“春秋”。

唐高宗李治时,凡行文中的“治”字均用“理”、“持”等同义字代替;“稚”用“幼”代替。

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

杜甫母名海棠,乃不作咏海棠之诗;苏轼祖父名序,为文均将序改为叙。

多了解一些避讳字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少兜些圈子,当然,有些字一直沿用至今,早已经约定俗成、无须再还其本来面目了,所以我们只要读懂内容就好,也不必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