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1:周云鹏也就这样了,出名的“扑盲子”表演方式只能听一两次,最多超过三次就会厌烦,这点他在”笑傲江湖“上的演出就能证明,效果一次不如一次,后来也看过周云鹏的其它节目,效果更糟糕。“扑盲子”这种表演形式,应该不是周云鹏独创,以前应该就有这种表演形式,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流传下来让大家喜闻乐见,估计主要原因就是可持续性差,猛的听一两次可以。周云鹏仅靠“扑盲子”很难再维系下去,要不在这方面有大的突破,要不找高人指点变换戏路,否则很难再有发展。再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北风格的喜剧艺术有点江郎才尽的趋势,观众也大多审美疲劳,需要改革和转型。
网友2:大家不要笑过了以后,就觉得这种表现形式low,俗话说:千金难买开怀笑。做喜剧、做小品都不容易,很多小品、笑话刚听刚看时能逗人开怀大笑,再看再听时,因知道节目的包袱节点所在,自然笑点就高了,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剧也有类似情况,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创作者用时间、精力、心血和灵感打造出来的作品,因为它毕竟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笑声和欢乐,作为观众我们在开怀欢笑的同时,创作者的劳动就已经得到了认可,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的要感谢创作者所做的努力和付出,那怕他带给我们的只是曾经的欢乐和笑声。愿他们能继续创作新的、好的作品,给万千观众带去新的欢乐和笑声。
网友3:只能说它是一种表演形式,并不能说获得成就的艺术。总的来说,现在的演员、明星、主持人、班子等等依靠的都是平台,某一时期一个大众眼光关注最高的平台,给到这些表演份子的上台率更高,那他引起的效应也就更大。央视平台又分春晚、黄金剧场等平台,红了赵家班和唐国强等等,但是细划到全国,总有一部份省区不喜白云黑土,总有一些小年轻不理解天子的威严,笑傲江湖、非诚勿拢、快乐大本营等平台都是如此,但没上过这些平台的还有好多表演艺术家、好多明星,一样有不同受众,正因为如此,周云鹏的喜剧获得宋丹丹的由衷欣赏,东北人爱看,但也有引起部分观众的不理解,也是正常事情,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爽粉和米粉分属不同团体也是一样,周云鹏能蜜到他的受众,那他就是成功的。
网友4:
有些人说周云鹏就是相声里地扑盲子。所以先解释扑盲子是什么。
扑盲子是来源于《扒马褂》中,因为吹牛或者圆谎,而导致自己闪烁其词,但还是要继续编下去,让观众认为马三立是出现了差错,其实马三立故意演成这样。
还有一种说法,扑盲子是不知道马三立要说什么,往哪里说,表演随意性大。
这两种说法,第二种我认为在强调马三立慢条斯理的语气,否则随便一个单口相声演员你都不知道他要说啥也能叫扑盲子。
第一种扑盲子强调演技,第二种强调语气,周云鹏并不一样,他强调的是每句话的结尾。
有些人说是怯口,我更愿意这样形容怯口,就是针对倒数第二句来一个无厘头式的结尾,比方周云鹏说,我今天是来参加,这个相声,小品,然后开始唱,魔术杂技。
周云鹏的怯口已经固定化,马上会看腻,你可能猜不到他最后说什么,其实整个节奏你是能猜到的,就知道最后要说些无厘头的话了。
幽默大师也有类似怯口的段子。吴宗宪的怯口是有厘头结合无厘头,比方说在聊到父母时,吴宗宪语重心长的说“我最近吃面,发现碗里有妈妈的一根白头发”结合自己语气,让观众落泪,让观众入戏认为吴宗宪开始接下去要对她妈妈说一些感人肺腑的话,然后吴宗宪开始说,“那是我第一次打老人”
让观众措手不及的包袱翻出来才能最搞笑。这一点吴宗宪的主持,郭德纲相声里都有,郭德纲形容于谦父亲,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这时候护士问他需要什么,他说我要小(解)姐。
周云鹏能让大家认识到怯口也是一种对喜剧的贡献,虽然看多会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