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一说起源于周朝,但当时并没有形成制度。直到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后,君主专权加强,君主一切至高无上,名字当然也就不能和万民相同或同音
避讳的总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闵公元年》)
也就是说,凡是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都要考虑避讳。尊者,主要是指帝王(包括帝王的父、祖)及高官的名字;亲者,主要指的是自己直系亲属中的长辈,特别是父、祖的名字;贤者,主要指的是师长的名字。
比如,五岳之一的恒山,因为与汉文帝刘恒的名字相同,从而被汉朝强行改成了“常山”。
秀才这个词,在东汉一朝因要避开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被改名为“茂才”。
由于避讳的等级严格,方式又多种多样,因而在我国的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因避讳而产生的大笑话。
东晋时,权臣桓玄在家里招待一位客人,席间应酬之际,酒有点冷了,由于这位客人不能喝冷酒,就对一旁的仆人说:“把我的酒温一下。”
这句话刚出口,对面的桓玄却突然放声大哭。客人吓了一跳,连忙问他怎么回事,桓玄也不说,只管哭,直到把酒温好了才停下。
过了一会儿,酒又凉了,客人又小心地问桓玄:“我的酒还要温一下,你的也温一温?”
谁知,桓玄又放声大哭,哭得声嘶力竭,客人吓坏了,这酒我还是别喝了,赶紧走吧!
这桓玄到底为什么哭呢?客人后来才想起来,原来桓玄的老爸是大司马桓温,自己当着人家的面张口闭口地“温一下、温一下”,难怪人家会温一次哭一次。
据明人陈耀文的《天中记》记载,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钱良臣有个儿子,少时即好读书,为了避讳父亲的名讳,他读书时遇到“良臣”两字便改称“爹爹”。
后来有一次,老师让他在教室里念书,恰好读到《孟子·告子下篇》,当钱良臣儿子读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的时候,直接读成了“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当场的师生们均大笑不已。
明朝末年,有个湖广巡抚叫宋一鹤,他在给自己的上司杨嗣昌(1588年—1641年)写报告的时候,署名却从来写的是“宋一鸟”。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上司杨嗣昌有个更牛的老爸叫杨鹤(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宋一鹤也就只能化鹤为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