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就是,说方言。
电视剧《山海情》除了故事情节真实感人,掀起了一股忆苦思甜的热潮,也引起很多观众的***鸣。然而这剧吸引观众的另一大原因是它的方言魅力。很多观众表示看完《山海情》已经不能正常说话了,什么“奏是,额也四”、“斗四这,优一四咧”等等,魔怔似的在脑子里打转。也有人看完剧后见到爸就是”达”;看见儿子就叫尕娃;早上叫起床变成“瓜怂,赶紧起来上班”。反正就是满口的西北口音,满脑子金滩村那群百姓的腔调,仿佛可以去西北可以直接融入当地生活了。
不得不说,这后遗症有点上头,上一次有这种后遗症的情况还是看《平凡的世界》,没想到看《山海情》又掉进方言坑里了。记得在电视剧刚开始播放的时候,郭京飞作为扶贫干部,因为自己的所带的资料,在火车上被人偷掉,他带着浓厚的闽南口音的陈金山,在警察局里面做笔录的场景,可谓是印象深刻。
这部戏的故事,人物,演员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从一句方言,一个眼神;一顿饭,一件事;一笑一怒,一喜一忧;都力求"朴直"、"自然",马喊水名字就起得好,反映了千百年来宁夏西海固盼水如金,喇叭里喊话句句都像一个直率自然的山里人,最后关机了,人却自自然然的痛哭流涕……
尤其是刚刚开播的时候,郭京飞作为扶贫干部,因为自己的所带的资料,在火车上被人偷掉,他带着浓厚的闽南口音的陈金山,在警察局里面做笔录的场景,可谓是印象深刻。
尤其是在说到“教授自杀(治沙)”。为了能够听明白陈金山所说的话,黄轩作为翻译登场之后,在线翻译同样闹出来不少的笑话,像满脸真诚的翻译出:“小偷要搞科研”“金草(实则菌草)”这些一系列的笑话。这场笑死人的剧情也反应了当时的扶贫干部在前往异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差异,尤其是在扶贫过程中,语言的差异对于扶贫工作而言也是同等艰巨的。
恰恰是因为语言上的差异,让整部剧的开头,充满的喜剧和无奈的效果。普通话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是信手拈来。但是如果前往西北地区,你就会明显感受到,西北人的普通话,也会带有一定的西北口音。对于那些曾经参与精准扶贫的外地干部来说,能够学会当地的土话,甚至说能够做到融入到那个环境当中,显然成为了重点。
其实生活在大都市,每天面对的也大都是普通话的世界。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小时候在家里说话的方言,又有多少人有机会去说自己老家的方言。看《山海情》无疑给我们一种故乡的回忆的感觉,尤其是对于西北的人们来说,当他们听到自己的家乡话,思乡的情绪油然而生。虽然这部电视剧并没有表达人们关于故乡的情感,但是通篇的方言特点,无疑是拥有着巨大的魅力的。